最後一句話讀起來很沉重、很痛心。
要出口?還是要通膨? 2012/10/26 中時電子報
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昨天再度重話批評「就是匯率讓台灣競爭力輸給韓國」。對台灣出口廠商而言,台幣弱勢當然有助提高報價優勢,但企業也不應輕忽,台灣輸給南韓企業,除了匯率,本身競爭力才是主因。 出口當然重要,但現今的台灣產業,過度依賴出口是否適當?今年美歐陸三大地區陷入困境,台灣經濟成長立即受到衝擊,將台幣貶值救出口,卻讓台幣大出超,過多的貨幣留在台灣造成通膨,是否是好事一件?從2007年至2011年,南韓消費者物價(CPI)年增率,年年高過台灣,台幣貶值帶動出口增加,但CPI卻居高不下,這也非台灣民眾所樂見。 此外,雖然同期間台灣出口遜於南韓,但若從台韓國際收支比較,台灣經常帳是多出南韓的,也就是若沒有匯率做為調節,台灣物價恐一發不可收拾,這是央行擔心之處。 匯率政策 無法提高企業競爭力 台韓同屬亞洲四小龍,都是透過電子代工模式興起,但經過政府扶植和轉型,韓國大廠已走向品牌之路,賺的都是大桶的錢,但台廠還是原地踏步,只靠代工賺取蠅頭小利,從台韓近幾年經濟發展分道揚鑣,就可知單靠匯率政策,其實無法真正提高台灣的競爭力。 更何況,張忠謀的一席話,似在暗示各國可操控自家匯率,以達到協助企業發展的效果,但在全球化的影響下,資金快速流動,貿易壁壘逐一消除,在台灣資本帳開放下,先不論央行能否在匯市「喊水會結凍」,若匯率被人為操控,一定會造成國與國間貿易的不平衡,對台灣未必有利。 如果張忠謀不健忘,可能記得在上個世紀,台灣正是因為在貿易上的多方限制和匯率干預,被美國列入特別301的觀察名單,且一直到2009年才被除名,期間本國產業也因此付出不少代價;再看大陸近年也屢次被美國警告列入匯率操縱國,顯見國際貿易體系,絕不可能有某國長期占盡便宜。 過度貶值 恐賠上全民購買力 再談中央銀行如果讓新台幣長期偏弱以支持出口,等於是賠上全民購買力來補貼出口業,更不要談進口成本提高和物價蠢動等問題,但說到底,如果台灣的產業不積極轉型,這樣的招數能玩多久,想必包括張忠謀在內的企業家,心裡應該也十分清楚。 上一個世紀,台灣電子業因企業認真經營,國家全力支持,匯率也從旁協助,因而站穩腳步,進而成為打造台灣經濟奇蹟的驕傲之一;但走到21世紀,若台廠還是只能炮製,靠著匯率的加持,才能在全球競爭,這不但是企業的悲哀,更是台灣的悲哀。